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是心理专家或教育专家,所以在对孩子早期的教育和训练中难免会发生各种错误的认知与做法。本文说明了感觉统合训练中可能出现的几个误区,家长可以与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训练方法进行比对,看看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合适的地方,然后再进行改善和调整。
误区一:感觉统合能力会自然而然地生成
一般情况下,儿童在3岁以前,特别是6~12个月时,是学习爬行、走路的关键时期,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也会在此时得到快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儿童可能会出现身体、动作不协调的现象,但有些家长在发现了这些问题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为等孩子长大慢慢就好了,从而错失了感觉统合训练的樶佳时期。
感觉统合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训练很重要。儿童需要从小与周围事物保持接触,接受环境信息的刺激,并主动通过训练让大脑和身体互相协调,才能不断促进感觉统合的发展和完善。如果家长没有给孩子提供足够的训练和学习机会,那么感觉统合能力便无从发展。
误区二:问题出现了才需要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一提起感觉统合训练,不少家长认为:这是针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进行的一种治疗性训练,孩子如果发育正常那就不需要训练了。
这种想法并不科学。对儿童实施感觉统合训练的过程,其实是儿童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发展的过程。在儿童6岁以前,特别是0~2岁这一阶段,儿童还不能用抽象的概念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必须以实际的感觉来认识和学习。如果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和发展,那对其以后的学习能力将会产生十分有利的影响。
早教中心感统课:“感觉运动成熟与否,是以后智能学习和思考前期孩子成功与否的基础。缺乏这方面能力的孩子,即使能够用大脑进行记忆性的学习,但观察、组织、想象、推理上的大脑功能会有应用上的困难。”
所以,在儿童早期教育过程中,就应该对其实施感觉统合的训练。家长千万不要等儿童的感觉统合出现问题后再进行训练。虽然“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但出现问题再训练就太晚了,训练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很不利。
一些感觉统合训练在家就可以进行,家长可以从小就与孩子进行感觉统合游戏互动,这样既融洽了亲子关系,也发展了孩子的感觉统合。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带领儿童去感觉统合的专业机构找相关专家咨询,运用专业的器材进行训练,这样效果会更好。
误区三:感觉统合训练交给老师就放心了
有些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感觉统合发展,特意将孩子送到专业老师那里进行训练。但有些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后就彻底放手不管了,认为有专业老师训练就可以了,不需要自己再费心了。这种做法也是不正确的。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di一任老师,也是感觉统合训练中不可或缺的辅助人员。家长应该全力配合训练老师的工作,密切关注孩子的训练状况,与老师一同研究、克服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在家中也要帮助孩子强化和巩固相关训练,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庭训练师。
亲子间的交流与互动是感觉统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训练中,如果孩子得到了来自家长的赞扬和鼓励,就会更加努力地投入到训练中去,而这些作用往往是训练老师无法替代的。另外,家长也要利用生活中的一些零碎时间来帮助孩子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例如,在洗漱、穿衣的时候多与孩子进行一些身体接触,丰富其触觉刺激,也可以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习惯,等等。
有了家长的参与,感觉统合训练才完整,这样不仅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也能产生更好的训练效果,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误区四:感觉统合训练就是大肌肉运动
许多家长认为感觉统合训练更像一种体育锻炼,简单地将其理解为运动难度大、幅度大的大肌肉运动,甚至认为感觉统合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体育活动。其实,大肌肉运动只是感觉统合训练的一部分,感觉统合训练涵盖身体协调性训练、大肌肉和小肌肉训练、手—眼—脑协调性训练以及感官训练,等等。虽然大肌肉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肌肉和神经的发育,但它对身体感官的刺激还十分有限,不能达到应有的训练效果。
感觉统合的训练过程需要创设一定的环境,让儿童接受正确的、丰富的、不间断的感觉刺激,以达到激活儿童心理、引发积极行为反应的目的。在训练过程中,所产生的感觉刺激包括触觉、味觉、嗅觉、视觉、听觉、平衡觉、本体觉等多种感觉,这些感觉只有在同一时间内不断交互、重复才能达到训练的效果。所以,如果只单纯地强调某一方面的感觉刺激和训练,就会大大影响训练的效果,甚至会让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从平衡变为失衡。
误区五:忽视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
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两个同样年龄的儿童,也会因遗传、身体素质等因素影响而呈现出个体间的差异。所以,感觉统合训练也是促进个体在各自水平上发展的过程,尊重个体间差异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规律,不可违背。
但有些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让自家孩子随大流,进行统一化的训练。例如在进行前庭功能增强训练时,家长还没有了解孩子的前庭功能发展情况就让其接受同一强度的训练,这样对于一些前庭功能失调严重的孩子来说就太过勉强,很容易在训练中给孩子的身体带来伤害。
误区六:高估儿童的承受能力
在感觉统合训练中,许多家长急于求成,盲目加大训练的强度或难度,结果非但没能使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提高能力,反而增加了孩子的负担,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例如,在运用滑板进行前庭感觉、本体感觉、触觉等训练之前,没有对孩子俯卧滑行持续的时间进行科学测量,结果造成活动量过大或者过强,对正处于骨骼发育关键时期的孩子造成不利影响。有的训练内容难度太大,即使孩子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无法完成,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障碍,训练也无法正常进行下去。
上述问题主要是因为家长过于心急,设定的期望值完全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结果事与愿违。在训练中越来越多的失败,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打击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产生放弃训练的念头。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牢记孩子才是感觉统合训练的主体,一切都要以孩子为主,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只有对孩子的承受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其发展感觉统合。
误区七:忽视“多动”与“好动”的区别
“多动症”是一种非常容易被误解的疾病。儿童调皮好动、不守纪律,就会常常被老师和家长认定为患了多动症。然而,儿童的心理特征本来就是好胜、好奇、好动、好模仿和富于想象,其中又以好动更为突出。如果家长对儿童的这种天性加以限制,反而与儿童的心理特性相违背。
儿童好动,是精力旺盛、身心健康的表现。只有患有营养不良、重症贫血或有其他先天性疾病的孩子才不好动。好动也是孩子探索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表现,他们看到什么都要摸一摸、动一动,还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周围的事物都感到新鲜、好奇和不理解。这些表现与“多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标签:早教中心感统课
相关文章
联系QQ:
手机号码:13686816926
联系邮箱:
联系电话:13686816926
联系地址: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深彩大厦二楼